我國對物聯網的發展高度重視,從2009年8月溫家寶總理視察無錫物聯網研究基地明確提出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研究,2013年1月發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涵蓋云計算服務、物聯網應用等。工信部則通過組織產業目錄編制以及制定專項規劃等工作,重點支持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和智能家居等9個重點行業發展。
目前,物聯網提供的主要是與網絡通信、軟件開發與應用集成、數據存儲和計算相關的信息服務業,即高技術生產性服務業,是在高技術的滲透作用下實現的信息服務產業升級,促進了信息技術、傳感技術、材料技術、通信技術、軟件技術等多項技術的相互融合和發展。更重要的是,生產性服務的屬性,決定了其在制造環節的巨大中間需求,并成為影響物聯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因素。
從物聯網產業鏈可以看出,從信息感知與識別,到信息傳輸,再到信息處理與終端的信息應用,物聯網信息價值不斷提升。電信運營商與其他信息服務提供商與高級的物聯網信息聯系最為緊密,成為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而底層的RFID、傳感器、嵌入式系統等技術,為整個物聯網產業鏈提供基礎技術的研發,然后中層的器件與設備制造以上游研究成果為支撐,生產制造物聯網相關核心設備,為上游的軟件服務、管理咨詢服務和各種應用服務等提供了物質基礎。產業鏈上游的技術研發與下游的應用服務,實際上歸入生產性服務業,對中層器件與設備制造業的發展影響很大。一方面,上游的技術研發屬于中游制造的中間投入,另一方面,下游的應用服務實際上是基于物聯網信息技術產品延伸的服務內容,是在已有電子信息產品產業鏈上的縱向延伸。
從經濟學視角,物聯網產業鏈的形成動因與互聯網是類似的,是圍繞核心產品或服務實現的供應鏈跨產業聯結,其中消費者的市場需求起到了關鍵作用。聯結后形成的新型產業鏈成為信息產業結構的典型代表。
以互聯網的出現為例,消費者不再滿足于計算機提供的既定軟硬件配置,期望更加個性化的使用功能,這樣,在已有計算機產品供應鏈上,以計算機用戶為中心形成了拓展的互聯網服務供應鏈。一些企業從單純提供產品向“產品+服務”的一攬子交易轉變,產品生產與服務消費過程實現了同一,而相關制造與服務行業的邊界也開始變得模糊化,最終形成了一條拓展的產業鏈條,或者說催生了一種融合型產業形態。
物聯卡之家()資訊指出,物聯網的產業政策是一定時期內政府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基本意向和總體規劃,同時也是政府對物聯網產業發展進行公共性介入,最終達成政府預定的產業目標。從產業鏈角度看,物聯網產業鏈的構成與當前的通信網絡產業鏈是類似的,但是不同點在于上游新增了RFID和傳感器,下游新增了物聯網系統集成商。其中RFID和傳感器是給物品貼上身份標識和賦予智能感知能力,物聯網系統商是物聯網應用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目前,我國的物聯網產業鏈在系統集成環節尚不完善,尤其缺少龍頭企業。雖然通信運營商正在試圖扮演這一角色,但由于企業自身的限制(需要更多的注意力在通信領域)和行業發展的需要(擺脫對國外廠商的依賴,如IBM),這就要求有專門的廠商能夠扮演好這一角色。這一環節將成為我國物聯網產業“木桶”最短的一板,這一環節的發展,將極大影響我國物聯網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隨著我國政府對物聯網的不斷推動和產業的迅速發展,完善和均衡產業鏈各個環節將成為下一步物聯網發展的重點,這是掌握產業鏈自主權和促使整個產業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