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現代醫療領域,生物3D打印、手術機器人、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正改變著醫療手段甚至醫療模式,并將推動醫學發展,重塑醫療產業。作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先進制造的重要技術手段,生物3D打印技術已經可以打印出人類皮膚、血管、骨骼甚至甲狀腺。生物3D打印是工程、材料、信息、生命科學和醫學等諸多大學科的交叉,為個性化醫療提供了必要的共性核心技術。
目前,生物3D打印技術研發關注的不是細胞,而是基于細胞集成的單元,構建體外生命系統、微生物組織、生命機械,如細胞機器人、器官芯片、類人芯片等。將細胞打印技術和微流裝置制造技術交叉融合,或為復制組織器官和制造“芯片人”提供重要技術手段。未來,生物3D打印技術可以打印出具有生物功能的人體活性組織,帶動數字化診斷、個性化輔助醫療、藥物開發、細胞工廠等更多關聯產業的快速發展。相關研究機構預測,生物3D打印的初級應用是細胞三維培養,其次是藥物測試,終極目標則是全器官構建。
醫療健康領域是物聯網技術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之一。手術機器人自1985年在美國誕生以來發展迅速,已占全球醫療機器人份額的60%以上;亞太地區手術機器人市場增速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從技術等級上看,手術機器人現階段還處于機器人輔助、無自動化、任務自動化階段,未來將向條件自動化、高度自動化、完全自動化發展。使用手術機器人具有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微創切口長度短、軟組織損傷小等優勢,但也面臨醫學倫理、手術事故責任判定等問題。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骨科疾病將呈爆發式增長,手術機器人大有用武之地。
隨著物聯網發展,醫院需要重新考量新模式下的醫療系統。該院已經運用物聯網系統協助開展醫生培訓,作為有效提升醫生專業水平的重要工具。生物3D打印、物聯網等前沿新技術如何加速走向產業化,涉及法律、人才、資本、技術和市場眾多創新要素的動態配置與整合。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聯席院長楊壯認為,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當下,“產學研政投”應該逐漸融合、形成合力,以促進健康領域科學技術迅速發展。
醫療新技術和新模式將改造現有醫療態勢。未來,北大醫療將成立創投基金,孵化新領域新技術,重點關注分子診斷及檢測服務、數字醫療、生物創新藥領域的尖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