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度、低延時、泛在網、低功耗——這些都是5G技術的關鍵詞,如果把2G/4G網絡比喻成一扇門,因為這扇門的體量不夠大,這就阻礙了很多應用無法順利的通過這扇門,更無法通往未來,而5G就不同了,它的到來,就是給這扇較窄的門進行擴高擴寬,原來無法實現的限制和技術,在5G這扇門里都可以順利通過,可能還會創新創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新技術新應用,通過5G這扇大門,順利進入新未來。有一個問題在于,進入的這些及時和應用,自身需要做出記錄、計算,并且通過這些數據智慧化的自動做出分析和研判,誰來承接這些任務?答案來了,云!云將是未來萬物互聯的數據承載核心,面對這樣的大數據藍海,云技術和云服務成為了萬物互聯服務商的香餑餑。
在一直觀的認識當中,云服務實際上是指通過數據中心實現各個企業以及個人用戶在云端的大量數據存儲,實際上這僅僅是云服務的最基本功能,各個企業通過建立數據中心,對外提供數據存儲功能,同時對外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樣的做法使數據能夠獲得相對安全且容量較大的存儲空間。但數據中心投資很大。某個云服務商披露的數據顯示,單個6000機柜的數據中心初始投資就達到4.8億元,這還不算建成后的維護和電力消耗。獲得多元化的投資增值回報,云服務商將會提供更多的服務,這主要是運用數據中心的算力,為各個數據上云企業提供數據分析服務,為其商業決策提供參考。同時還通過平臺開發出軟件產品,助其運營、銷售和管理效率提升。例如,企業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可以通過PaaS提供的統一合作平臺進行操作。企業如果想要進行倉儲備料的優化,則可以通過SaaS的專門軟件服務,只需要通過將數據上云,SaaS軟件就會通過自身的計算能力給出最優的方案。謝人工智能的輔助作用,將大大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不難看出,這也是云服務為何成為獨角獸門爭先搶占高地的香餑餑,沒有圈地就沒有未來!可以印證的是,2020年一季度中國云服務支出達到了39億美元,其中,阿里云毫無懸念穩居第一占據44.5%的支出份額,而華為云(14.1%)以0.2%的優勢超越騰訊云(13.9%),成為國內第二大云服務供應商。在今年年初的時候,阿里巴巴就對外公開表示,將在三年內對其云基礎設施投資2000億元人民幣。隨后騰訊于5月份宣布,未來五年內在包括云計算在內的技術基礎設施上投資5000億元人民幣,是不是火藥味很香?可以說相當濃重了,甚至不亞于當年支付寶與微信在移動支付領域的世紀大戰。當然,我們也可以從這個上面看出進入云服務市場的門檻和高度,這不僅僅體現在資金層面,技術層面也是決定性因素,一個云服務平臺能夠提供的數據分析能力,以及服務企業的能力,決定了這一平臺的增長空間。服務行業有to B和to C兩種路徑區別。To C的業務相對簡單,以個人數據存儲為主。To B的業務目前還看不見盡頭的增長空間,但要求云服務商具有強大的軟件開發能力,以及與企業長期的合作能力。云服務商要獲得不斷的業務增長,也需要實現自我超越,例如,具備從視頻和游戲的賽道,切換到金融和政務云賽道,由于近年的價格戰和技術發展趨勢,云服務市場的玩家已開始出現集中化。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阿里云和騰訊云占全國市場的63.4%,其余頭部企業還包括天翼云、華為云、浪潮云和金山云等。
物聯卡之家(www.namesmade.com)了解,云服務是未來萬物互聯服務的制高點,為搶占這個制高點,云服務從2009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阿里巴巴于當年創立阿里云,2011年開放云業務,搶得領先優勢。2012年全國進入云服務市場投資大發展時期。在這一段時間前后,騰訊云、亞馬遜AWS以及京東、美團和蘇寧等企業也進入了云服務市場。這些云服務市場玩家都是互聯網大戶,基于未來大數據一旦產生并存儲至云服務商,就很難再進行數據遷移,這注定了一旦選擇就不會分手的現實,這種因為數據控制而產生的用戶粘度,是原來不曾有的密合,所以,已經占領一定市場份額的云服務商們業務基本盤會非常穩定,難道這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