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需要怎樣的“馬云”?
議馬云,既要熱,不熱不足以引起重視;也要“冷”,不冷不足以對癥下藥。熱議下的冷思考,有助于上海這座記錄著無數產業榮耀的城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潮流中,轉換角度去審視信息服務業的作用、方向和重點。換言之,就是“哪一類”信息服務業是“滬所欲也”,是能夠帶動傳統產業產生裂變,從流程再造到模式重建,從管理優化到能級提升,進而成為增強城市經濟競爭力的“那一類”!
少“喂”點球鼓勵爭球
在信息服務業發展大環境建設上,需要借助“有形之手”。問題是“有形之手”應從何下手。
產業導向很重要。水晶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丁英回憶,當初與長寧區溝通了整整兩年,在確定企業發展目標和政府產業導向一致后才作出落戶決定,“信息服務的發展方向很多,企業迫切需要政府能進行產業導向,告訴企業哪些項目社會需要,企業信心會更大。”去年公司就按照產業導向,又上了5個項目。
目前,EDS、TCS、Infosys、Wipro等一批外包巨頭已來滬發展,本土民營服務外包商也迅速成長。有觀點認為,上海的地域優勢能順利連接日、美等國際主要服務外包的發包地,又能直接向長三角地區發包,正好處在產業鏈中心。如能在信息技術開發、金融后臺服務、生物醫藥研發、物流流程設計等具有前瞻性的服務外包領域加以產業引導,上海就能在國際信息服務業的產業鏈中掌握先機。
和產業導向一樣,平臺建設、產權保護、融資創新、人才引進等,也都是信息服務業發展的條件,但是,思想認知決定行動方向,思想認知的瓶頸突破顯得更為重要,迫切需要“有形之手”引導轉變、推動轉變。有關人士認為,上海的“三種形態”值得注意:從生產力形態來看,上海的大工業強勢依然突出;從經濟成分來看,上海的國有經濟特點依然鮮明;從文化形態來看,上海的“寧做白領、不當首領”意識依然大有市場。而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代表性產業,信息服務業無疑需要“有形之手”一視同仁地加以呵護,只要能體現帶動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信息服務企業,無論大小、不分公私,都應機會均等,都應不斷扶持。“有形之手”要做的不是“喂”點球,而是制定規則,鼓勵形成爭球局面,讓產業繁榮、企業騰飛起來。
紛繁之中看“三力”
信息服務業尚無權威界定,內涵與外延呈現出變動中的紛繁。即便如此,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還是有了輪廓性的認識:它是信息設備制造業與信息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對生產和消費具有帶動作用,而且產業關聯度很高,已成為信息產業中發展最快、技術創新活躍、增值效益顯著的產業領域之一。紛繁卻又重要,這對具有相當產業條件和市場基礎的上海而言,除了加快發展和重點突破之外,別無選擇。有所為,才能加快發展;有所不為,才能重點突破。
那么,上海應該著力培育哪一類信息服務業?跳出微觀的專業技術層面,轉向宏觀的價值把握層面,或許更利于社會各界于紛繁之中理清頭緒:上海所需要的信息服務業,應該能在帶動力、影響力和輻射力所構成的三維坐標中找到位置。
信息服務業發展水平如何,帶動力和影響力是重要指標。上海奕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海東認為,上海在發展信息服務業時,與其全面開花,不如細分行業,選取一些能對“四個中心”建設產生積極作用的信息服務業做大做強。例如,與上海金融中心建設相關的CA電子身份認證技術,與商貿流通業、現代物流業發展相關的射頻識別RFID技術。比如,神州數碼是一家具有很強帶動力的信息服務企業,提供涵蓋各級中心管理平臺、營業網點、ATM機、金庫聯網等一整套解決方案,通過技術應用和流程再造,大大提升了金融業效率。
全球首條集裝箱電子標簽國際航線3月初在上海誕生時,記者采訪這一項目“領頭羊”包起帆,他說了一番很有意思的話:航運中心不是誰封的,應由業界公認和社會認可。只有那些有影響力和帶動力,某些成果被全球航運界廣泛學習,能帶動世界航運共同進步的港口才能算是真正的航運中心。開通中美電子標簽航線后,中國在數字航運上搶先一步,在制定新的國際標準時擁有更多的話語權。今后如果全世界推廣數字運輸,網站就是一個很好的航運增值服務平臺。
輻射力則是另一重要指標。比如說,上海要成為農業強市,不能拘泥于現實空間上,只有借助信息服務業,才能實現頭腦在上海、生產在全國、交易遍全球的經營模式。不久前開工建設的上海名特農產品國際物流與交流基地,就是一個現代農業國際流通平臺,項目建成運營后,將通過快速而敏捷的交易平臺,指導全國各地農民生產,最終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鎖定“三力”,抓大放小,上海信息服務業將遠離“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局面。
要扶持更要給“機會”
冰果數字是設在上海的一家很小的信息服務企業,連CEO畢立偉算在一起才6個人。由于資金和成本壓力,公司只好不斷做“減法”,放棄了信息服務人才培訓業務,壓縮辦公場所面積,最近只在中心城區租借一間15平方米的辦公室。面對“資金饑渴癥”,畢立偉盼望著“天使基金”眷顧。“天使基金”是專門投資于企業初創期的一種風險投資,它的作用主要是對萌生中的中小企業提供金額不大的“種子資金”,幫助它們擺脫夭折的危險。
畢立偉盼望的“天使基金”或“類天使基金”并非沒有。本市為鼓勵信息服務業發展出臺過多項扶植措施:“上海市信息服務業發展專項基金”用于支持信息服務業特別是數字內容產業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數字內容企業經認定后,可享受軟件和集成電路行業稅收優惠政策,新建數字內容企業則享受稅收“兩免三減半”;還有規定要求,相關政府部門每年要從其掌握的各類科技發展資金中安排不低于35%資金用于信息服務業……
這些扶植政策對推動上海信息服務業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問題,一是政出多門、申請途徑多元、審核條件各異,企業難以準確獲得相應信息;二是扶植資金申請流程長、到位時間慢,企業口渴時無水,而有水時,企業不是喝不下水(已死),就是無需解渴(已通過其他渠道融資)。
很多企業建議:能不能搭建一個統一的服務平臺,把市、區兩級各類針對智力密集型服務企業的各種基金、獎勵、財政補貼等政策公開化和全透明?
服務平臺的開放性不夠,不僅表現在信息不透明。有企業向記者反映,本市有關文件曾規定,政府采購應向本市信息服務業企業傾斜,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采購本市信息服務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但實際執行中總體狀況看,仍有“血統論”和“等級觀”痕跡:小企業不如大企業、民企不如國企和外企,提供的市場信息不對稱,獲得的業務也不一樣。不少細分行業的龍頭民營企業坦言,在政府主導的大型項目招標中,往往只能拿到一些“雞肋”,有的連參與競標的機會都沒有。上海中標軟件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徐宜領認為,對中標軟件來說,扶植資金、獎勵、稅收優惠還是次要的,最要緊的是賦予企業參與市場公平競爭的機會。給贏得1000萬元訂單的機會,價值遠超100萬元的獎勵。
知識產權保護也成為信息服務企業的頭疼問題。上海天宇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建平稱,信息服務企業的壯大離不開核心技術,但目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仍待改進。現在很多企業只敢接項目,不敢搞原創,因為原創產品很容易被復制,企業得不償失。還有企業反映,有些員工把企業內部核心技術泄露出去,有關部門卻不能查處,按規定必須等泄露的技術產生一定經濟規模后,才能立案。這些規定是否合理值得反思。
來源:中國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