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以文化引領服務,服務創造文化”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國服務發展論壇”在山東泰安舉辦。
今年以來,國外針對中國制造”的貿易摩擦時有發生,中國經濟發展經歷著從賣資源、賣產品向賣服務、賣文化的轉型。在這種形勢下,服務業地位日益凸顯。有數據顯示,十二五”時期,中國的服務業比重有望超過45%,而北京等地的服務業比重更高。
打造中國服務品牌,是推進轉方式調結構加快服務業跨越發展的有力嘗試和創新舉措。中國旅游協會休閑度假分會秘書長魏小安說,從工業化社會到后工業化社會,其經濟表現就是從制造業主導發展到服務業主導,‘中國制造’創造了一個世界工廠,‘中國服務’的目標則是創造一流發展環境。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不斷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
服務業的發展并非孤芳自賞。8月28日在江蘇無錫召開的第四屆亞太服務外包國際合作會議上,美國IIOM名譽主席杜蘭特稱,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及人才環境,中國有望超越印度成為金融危機后國際發包企業的首選目的地。2010年,中國服務外包產業規模達2700億元人民幣,中國正在由世界工廠轉變為一個強大創造力的國家,已跨入全球離岸外包‘安全區’”。
根據工信部數據顯示,過去5年,中國服務外包產業年均增速超30%,在承接新一輪全球產業轉型中扮演主角”,預計至2015年,產業規模可突破萬億元人民幣。 這并不意外,正如過去30年,‘中國制造’享譽全球一樣,下一輪也許是‘中國服務’”,杜蘭特表示。
在首旅集團董事長段強看來,中國服務”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將價值鏈從單純的生產環節繼續向前和向后延伸,最大限度地獲取商品貿易的增值性收益;二是通過提高品質、擴大規模,塑造中國服務業的優良品牌,構造服務貿易的核心競爭力。
誠然,由于服務業地位不平等,服務人員受輕視等原因,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服務”,道路還很漫長。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說,長期以來,國內一直存在重生產、輕服務的觀念。很多服務人員是因為無法進入更好”的行業才無奈選擇服務業,自認為低人一等。但在國外,服務者和被服務者認為彼此居于平等地位,服務業和其他行業一樣,沒有什么身份高低不同。因此,讓提供服務的人更有尊嚴,是中國服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