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越來越多地把碳排放‘外包’給中國和其他新興經濟體。”這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一份報告初稿的結論。這一結論近日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
IPCC報告指出,本世紀頭10年,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年均增長2.2%,而此前30年的年均增速僅為1.3%。大部分溫室氣體的增長是因為燃燒化石燃料用于發電,而且大部分發電量都輸送給了為歐美消費者制造產品的工廠。該報告指出,越來越多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來源于跨境貿易產品的制造。”自2000年以來,新興經濟體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已經增長了一倍以上,達到每年140億噸,其中約有20億噸來自出口產品的制造。
分析人士指出,由于溫室氣體排放的外包”現象,目前基于國別統計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準確性。世界資源研究所溫室氣體統計專家辛西婭·卡明斯說:如果只看國別數據來判斷溫室氣體的排放趨勢,那么你就看不到全貌。”她強調,應該從商品和服務的整個生命周期來看溫室氣體排放趨勢,即便是對商品在境外生產時排放的溫室氣體,消費者也應承擔一定責任。”
近日,北京大學林金泰研究組和清華大學賀克斌、張強研究組聯合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論文,計算了2000至2009年間,中國國際貿易相關經濟活動(包括產品生產、交通運輸、電力生產等)對區域大氣污染和全球污染傳輸的影響,美國、英國的科學家也參與了該課題研究。參與到該課題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科學家史蒂夫·戴維斯指出,我們外包了制造業,也‘外包’了很多我們的污染。其中一些污染跨過太平洋,被吹回來,又困擾了我們自己。”
該研究論文發現,中國22%的一氧化物和17%的黑碳顆粒物排放與出口商品的制造有關。研究同時顯示,美國外包”給中國的工業污染最多,出口美國商品所造成的污染物排放量約占中國出口商品污染物總排放量的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