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外包產業對于促進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進而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南京市副市長華靜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
新世紀,南京搶抓新一輪以服務業轉移為特征的國際產業轉移機遇,主動融入世界,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國際合作,大力發展國際服務外包,南京正成為國際服務外包的重要承接地和輸出地。
服務外包產業除了具備技術承載度高、附加值大、污染少、吸納大學生就業能力強等顯而易見的優勢之外,還通過產業鏈延伸,不斷地創造出更多的新企業,帶動區域或城市經濟發展。
南京市副市長 華靜
華靜表示,服務外包產業是地區或城市經濟轉變增長方式的一個催化劑,一個加速器,南京已真切地體會到服務外包產業給南京經濟社會帶來的巨大改變。”
產業優化和升級加速器
《服務外包》:多年來,南京市大力發展服務外包。能否簡單介紹一下2013 年,南京服務外包發展情況?在您來看,發展服務外包產業對南京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華靜:2013年,全市實現服務外包執行額86.6億美元,同比增長35.9%;其中,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36.3億美元,同比增長31.4%。同時呈現就業拉動作用顯著、人才結構趨于優化,國際市場多元發展、新興市場不斷開拓,企業規模逐步擴大、龍頭企業支撐明顯,業務承接量質并進、客戶層次有效提升,行業特色日益凸顯、工業設計增速較快,示范區引領作用突出、產業集聚效應顯現等六個產業發展特點。
服務外包產業在對南京市經濟和社會發展上主要起到以下作用:
一是優化南京人才結構,吸納大學生就業。截至2013 年底,全市服務外包企業共吸納從業人員27.4 萬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新增就業人數占當年新增就業人數的七成以上。此外,碩士以上學歷的人才呈現明顯增長態勢,在提升了南京BPO和KPO的業務量和業務層次的同時,促進了服務外包產業的結構調整。
二是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提高產業附加價值。自十二五”以來,服務外包年均增長超過40%,遠遠超過了全市GDP及其他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是南京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
三是提高從業人員收入,改善全市收入結構。服務外包產業從業人員的年均收入遠遠高于同期南京全市從業人員年均收入。比如這兩年,南京服務外包產業從業人員的年均收入約為7.7萬元,遠高于同期全市從業人員的3.6萬元。
四是促進消費水平提升,優化消費結構。服務外包產業消費水平遠高于全市城鎮居民的平均消費水平,近年來,服務外包產業以占全市3.74%的人口拉動了南京市5.42%的消費支出。同時服務外包人員的消費層次相對較高,對于促進南京消費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提高消費質量,改善消費環境等方面都起到了明顯的促進作用。
第五,擴大服務貿易出口,促進對外貿易結構轉變。服務外包產業的快速發展,有效促進了我市對外貿易結構的兩大轉變:一是促進服務貿易出口結構發生變化。南京市離岸服務外包執行額占比由2006年的4.5%提高到2013年的41.9%,成為南京服務貿易出口的新增長點和轉型升級的生力軍。二是促進南京整體貿易結構發生變化。在服務外包快速發展的帶動下,2013年,南京服務貿易出口同比增長40.2%,遠超貨物貿易出口的增長速度,南京正處于以貨物為主的貿易結構向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階段轉型,使南京的資源稟賦優勢得以不斷凸顯。
南京服務 品牌優勢明顯
《服務外包》:相比其他兄弟城市,南京發展服務外包的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華靜:第一,突出的軟件和信息業優勢為服務外包發展奠定產業基礎。作為中國首個軟件名城”,近年來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打造中國軟件與新興產業名城”,重點依托一谷兩園”,軟件產業空間布局加速優化,各軟件產業集聚區實現錯位發展,形成相對優勢。南京市軟件產業門類齊全,品牌優勢明顯,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軟件產品和品牌軟件企業。另外,南京是中國重要的通信樞紐之一,是江蘇省級長江中下游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結點。
第二,充足的人才保障為服務外包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南京高校云集,人才眾多,擁有各類普通高等院校54所,在校大學生71.16萬人,在校研究生9.94萬人,每年向社會輸送近20萬名大學畢業生。在寧中國科學院院士4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5人。全市共有各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11家,省市科技公共服務平臺116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73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5家。2013年32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居全國前列。
第三,雄厚的產業實力為服務外包發展注入充足動力,南京產業規模增長迅速。與此同時,南京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步伐明顯加快,產業整體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目前,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在全市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超過40%。發明專利的申請量,發明專利授權量在全國居于前三位。此外,南京提出通過創新驅動增強城市發展內生動力的目標,相繼頒發了激勵創業創新的1+8”文件體系以及科技九條”政策,促進了產業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第四,優越的區位條件為服務外包發展拓展市場空間。南京位于我國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地區,是長三角北翼和南京都市圈重要的國際門戶城市,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交通主樞紐城市之一,在地域上具有承東啟西、承南接北”的獨特區位優勢,具有傳遞東部向中西部、南方向北方經濟輻射的橋梁作用。這一優勢降低了服務外包的交易成本,拓展了市場空間。中國(上海)自貿試驗區的建立更是凸顯了南京的這一區位優勢,它的建立將推動長三角區域的分工和聯動發展,使長三角的開放型經濟發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為南京的服務外包產業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環境和條件,可以打通國際資本市場,帶來更多、更高層次的服務外包業務。
多頭并重 統籌發展
《服務外包》:作為一直以來處于全國服務外包第一方陣的城市,南京有什么好的經驗可以給我們其他一
些城市分享?
華靜:近十多年來,南京市委市政府連續幾屆主要領導和班子,以及全市各級均非常重視產業結構調整,居民(包括大學生)充分就業和科技創新的工作,把服務外包作為產業調整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大力推行,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導向和工作機制,持之以恒加以推進。
在實踐中,南京高度重視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堅持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并重,離岸外包與在岸外包并重,自主培育與招商引資并重,整體推進與突出重點并重,努力把南京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服務外包示范城市。
第一,抓牢服務外包大企業,推動服務外包產業大發展。一是積極培育壯大主體。篩選一批重點服務外包企業,進行重點指導、重點服務、重點支持,鼓勵服務外包企業上市融資、做大做強。二是推動企業組建戰略聯盟。鼓勵支持企業強強聯合,共同開拓國際市場。三是積極承接國際外包產業轉移。重點引進世界500強和在服務外包方面具有示范效應的國際大企業、大集團,迅速壯大服務外包實力,不斷提高服務外包層次。
第二,全力打造富有競爭力的發展載體。南京堅持集聚政策、集聚資源、集聚力量,重點打造一批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載體。一是高標準加強載體建設,以南京服務外包十二五規劃為指引,重點建設5個國家級、2個省級、4個市級服務外包示范區。二是加強產學研聯合,通過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聯手合作,共同打造各具特色、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的產業格局。三是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功能,按照國際化標準,加快全市服務外包公共服務平臺基礎設施配套,完善信息、技術、融資等公共服務功能。
第三,全力構筑具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一是完善服務外包人才培訓體系。依托部、省、市政策支持,集聚服務外包企業、在寧重點高校、社會培訓機構、人力資源機構,打造服務外包人才供給新模式。二是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吸引海內外具有從事服務外包經驗、對國際外包市場熟悉的外包頂尖人才,支持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在南京創辦服務外包企業。三是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高校的戰略合作。政府牽線搭橋,推動服務外包企業、知名培訓機構、知名高等院校的戰略合作,開展訂單式培訓、專業化培養,為服務外包企業源源不斷輸送合格人才。
第四,全力優化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環境。南京在認真落實國家扶持政策的同時,加大政策創新力度,分別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出臺促進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新政,市財政每年安排3000多萬元專項扶持資金,專門用于扶持服務外包產業。同時,加強法制環境建設,設立市區兩級知識產權投訴舉報中心,營造尊重知識、尊重創新的良好社會環境。加強政務環境建設,為服務外包企業建立綠色通道”,提高服務效率,提升服務水平,全力支持服務外包企業發展。
集中力量 創新政策
《服務外包》:下一階段,南京服務外包的工作重點在哪里?
華靜: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兩會工作報告中提出: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首次從國家層面對服務外包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還較為復雜,服務外包產業發展仍將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
在下一階段工作中,南京市將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工作創新、政策創新,確保南京市服務外包產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
一是發揮協調機制作用,完善市級扶持政策。切實發揮好市服務外包工作領導小組協調機制作用,聯合市各相關部門,簡化辦事程序,優化政務環境。完成市級服務外包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修訂工作,對重點領域、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集中使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二是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加強合作與引進。今年,南京將加大國際市場開拓力度,積極引導企業以多種方式走出去,鼓勵企業加強國際間合作交流。在日本和北美市場受到一定影響情況下,加大對英德等歐洲市場開發,有針對性地組織企業赴相關國家和地區進行推介,推動企業在談項目的合作。
三是推動在岸離岸市場協調發展。由于國內在岸市場需求加速釋放,在扶持離岸外包業務的同時,鼓勵企業承接國內企業外包業務,研究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推動在岸外包發展。努力推進服務外包作為促進南京市各行業信息化應用、提升研發創新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
四是繼續推進服務外包專業人才引進培養。進一步發揮南京市服務外包企業協會、服務外包人才聯盟作用,推動改進和加強試點高校服務外包課程體系和實踐基地建設,引導高校、企業、培訓機構等多種資源加強合作,保障實用型人才供給,并通過引進和自身培養等多種途徑解決中高級人才缺乏問題。繼續保持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資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