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過去,皆為序章。
——莎士比亞
連接產生大數據,大數據孕育人工智能。
互聯網的過去皆為人工智能的序章。
——星河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徐茂棟
2006年,同為投資人的雷軍和徐茂棟深入交流后,兩人決定一起投資WAP門戶樂訊。這對老伴侶都是聚焦在互聯網與產業的融合,但是卻走出了差別的路徑和模式。
陪同雷軍的是小米的故事,銷量爆表、估值紀錄、互聯網思維、七字訣……
而執念于toB業務的徐茂棟,在2005年成立了星河集團,專注于用互聯網技術辦事于產業。期間,他連續創業成功,在“百團大戰”中另辟蹊徑,創立的窩窩團定位提高商家電子商務水平,于2015年赴美上市。
近日,勤勉務實埋頭苦干多年的徐茂棟走上臺前,講述他12年深耕智能產業互聯網的思考與判斷。7月7日,在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上,星河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徐茂棟頒發了“智能商業引爆產業互聯網時代”的主題演講。

演講中,徐茂棟在產業大數據上秀了一把肌肉,更重要的是首次提出了“智能商業”的理論框架、“無數據不智能,無智能不商業”的理念、以及一個嶄新的智能產業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的論斷。
12年時間,星河集團布局的智能產業互聯網這盤大棋,多數時間潛行水下,直到陸續入主兩家A股上市公司,引起各方的關注。當BAT代表的消費互聯網成為紅海,向各個行業縱深挺進的產業互聯網,或將開啟一個全新的價值風口。
洞見未來:無數據不智能,無智能不商業
熟悉徐茂棟的人都知道,他沒有某些企業家熱衷打高爾夫的喜好,反而更喜歡讀書、思考。他眼中產業互聯網的概念,經過十余年的反復探索和打磨,已經具有豐富的含義。
“產業互聯網是面向企業的互聯網,也就是toB的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是相對于消費互聯網的模式,BAT是消費互聯網,是toC的。”徐茂棟對這個概念的描述舉重若輕,而他要撬動的卻是一個與BAT等量齊不雅觀的另一個龐大市場。
在星河看來,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之間有著素質的不同:消費互聯網是流量驅動,產業互聯網是大數據驅動;消費互聯網幫手企業解決了高效的流通,用戶之間交互是資訊、娛樂、商品、辦事。企業之間交互的是訂單、生意、資金,產業互聯網幫手企業解決了正確的生產。
依靠人口紅利迅速崛起的消費互聯網巨頭,面對產業鏈復雜且差異化極大的各大產業,要深入縱深的整合與創新,其過去所積累的優勢將難以發揮。
馬云此前曾敏感的意識到大數據的價值,提出了DT時代的概念。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更是被星河定義為新能源和驅動力,而智能商業則是產業互聯網的核心支柱。
在首度曝光的智能商業理論框架中,場景、數據和算法構成了智能商業的三大要素,即智能商業=企業辦事(場景)+產業大數據(數據)+人工智能(算法)。
徐茂棟將其形象的描述為,如果沒有場景,就缺少和用戶的交互,缺少實時數據,缺少和用戶之間的有效反饋,沒有大數據相當于車沒有油,沒有算法不能自我進化,相當于油沒有車,三大要素缺一不成。

同時,星河還提出了由應用層、數據層和模型層組成的一套全新的智能商業業務框架,
并從可行性和價值提升的角度,總結出電商、零售、傳統金融、先進制造業和互聯網金融等,將成為智能商業被廣泛應用的領域。
從理論到應用,由產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勾畫的未來商業,將是“無數據不智能,無智能不商業!”的全新圖景。
深入產業縱深:探尋互聯網創新真命題
中國互聯網20年的演進,形成了擁有強大流量優勢的一批巨頭公司。在搶奪入口和用戶時間上,消費互聯網已經勢如紅海,一些貌似創新的互聯網項目除了引發本錢的一地雞毛,并沒有形成顛覆性的突破。向各個產業的垂直縱深滲透,成為了互聯網下半場的引爆點和真命題。
有資深產業人士分析,未來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產業效能的提升,創造新的價值,更多要依賴產業更為深入的數據化和智能化,尤其是深入到復雜多樣的產業鏈條中。在這個全新的階段,消費互聯網巨頭的優勢,將難以復制和平移。
徐茂棟認為,互聯網的連接產生大數據。產業大數據正在成為比勞動力、土地、本錢更重要的生產要素。有了大數據才可以“正確地生產”,比擬電子商務解決“高效地流通”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