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條“開共享汽車上高速,在辦事區上洗手間出來發現車被掃走了”的伴侶圈火了。而在此之前,“沈陽驚現 1500 輛共享寶馬”的新聞同樣上了一波熱搜。共享汽車在經歷了從熱捧到低谷的戲劇性轉折之后,一夜之間以豪車為噱頭再次進入人們視野,成為萬眾矚目的對象。
眾所周知,共享汽車的誕生比共享單車要早得多,,它是一種傳統汽車租賃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新型產物。在新時代,汽車租賃搭上了“互聯網+”的快車,發展出“互聯網+車”的新模式,通過線上注冊預約交易實現線下取車用車還車,無需去租車公司,一切手續靠網絡完成,靈活便捷、新潮有趣的共享汽車形式一出現就備受關注。
不過,在共享單車發展如火如荼的高潮期,共享汽車似乎陷入了難以攀爬的低谷,只能以炒作吸引人們注意。不但普及率遲遲不見提升,已投入市場的共享汽車也問題頻頻,眼看這股巨大的共享經濟浪潮即將翻篇,共享汽車究竟是會溺水,還是能踏浪而行?
表里對比:國外步入正軌,國內蹣跚學步
共享汽車其實是外來物,起源于國外,近年來隨著共享經濟走上了風口浪尖,共享汽車也借勢也在中國火了起來。共享汽車在國外發展得有聲有色,但是國內似乎沒有給其大展拳腳的空間,在經過了最初的來勢洶洶后,國內的共享汽車行業發展一直不溫不火。究其原因,還是在于國表里保留環境的諸多差別。
一、二者發展歷程不成同日而語
國外的共享汽車由來已久,而國內尚在發芽。共享汽車在國外并不算新生事物,它的源頭可追溯到上世紀 40 年代, 1948 年,瑞士出現了“自駕車合作社”,這就是共享汽車最初的模樣。其后以美國為例,Zipcar、Car2go、Turo、以及赫茲等品牌在比賽中勝出,現已發展成熟的共享汽車已經成為美國年輕人的出行新寵。
而在國內,共享汽車大約在 2015 年出現,至今不過兩年罷了,尚在起步階段。除了歷史不長,發展現狀也不盡人意,目前各大公司還在同臺競技,行業獨角獸還遠未出現。在用戶受眾方面也同樣差強人意,發展規模遠未擴大。
二、二者資源占比不成等量齊不雅觀
國外地廣人稀,人均資源占有量高。在一些歐美國家,城市公共交通壓力并不大,共享汽車的停放、上路、上牌等都不可問題;而且國外人口相對分散,基本出行都離不開汽車,國外的共享汽車有著肥沃的保留土壤。
而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即使再地大物博也抵不住巨大的人口基數, 2016 年我國人均資源占有量排名世界第53,公共資源本就緊缺,憑空出世的眾多共享汽車更顯得無處安頓了。
三、二者車輛來源不成同年而校
國外的共享汽車來源渠道廣闊,有公司按照用戶愛好來選擇品牌購買;有造車公司從自家車廠中選擇車輛,如Car2Go和Drivenow;有傳統汽車租賃公司利用現有的車輛,如赫茲、安飛士;還有由私家車主提供用車,如Airbnb等等……對最近看,現階段國內共享汽車的車輛來源還主要局限在租用租賃公司車輛,或是依靠融資購買,背靠廠商選車和私家車主提供私人車輛等方式都還遠未落實。
四、二者發展規模不成相提并論
由于共享汽車在國外已經發展很久,不但產業鏈已經相對成熟,其運營狀態也已經進入一個良性健康的循環圈:豐富的辦事項目吸引著更多的用戶,用戶的增長又反饋給企業從而實現業務的不停拓展。而國內的共享汽車則像是陷入了惡性循環,單一辦事限制著用戶增長,成本損耗又讓企業業務不停縮水……這一點表現在車型的選擇上尤為明顯。
在全世界各地的共享汽車公司中,ZipCar有小型車,MPV、皮卡甚至還有跑車;Greenwheels有大眾、高爾夫和開迪;Park24 選用的是豐田的新型電車i-Road;CiteeCar則選擇了起亞K2……而在國內,共享汽車一般采用Smart,現在市面上知名的Car2Go、Car2Share、Togo途歌都以這一車型為主,車型極不豐富。EVCARD的車輛選擇相對較多,有奇瑞、寶馬之諾、榮威E50。
共享汽車在國外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很早就已經發展成型, 2011 年就已有上市公司。比擬之下,國內共享汽車的發展顯得舉步維艱,國表里對于共享汽車的保留環境差異很大,至少短期內我們還不會看到行業獨角獸的冒頭。
同類對比:單車如日中天,汽車不溫不火
共享界內公認的,共享單車的成功不成復制。共享汽車比共享單車的出現要早得多,但豈論是名氣還是發展都無法與共享單車媲美,在發展速度方面,汽車這個領域先行者早已被后起的單車遙遙領先了。一個一夜爆紅一路走高,一個默默無聞不見起色,同為共享出行,從二者的對比也能探尋出共享汽車難以興起的毛病所在。
一、雙方受眾差距過大